高校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
發表時間:2016-02-22 來源:中國教育報 瀏覽量:次 從北大元培到中山博雅,高校十多年的通識教育探索收獲與阻礙並存——
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
有一次聊天聊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跟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甘陽打起了手勢🤷🏼♂️。施一公比出一個拇指肚寬的距離說🈸,“如果說這是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準和頂尖水準的差距的話”,施一公又伸出兩個胳膊,比畫著說,“這就是中國學生的差距”⚄。
施一公解釋道♝,“美國頂尖大學對本科生的平均要求並不高,但會給頂尖的學生很多機會🔏;而中國大學把本科專業的基本設置提得很高,這就減少了他們其他方面的發展空間。到了博士階段◀️,這些‘領頭雁’就會出現潛力不足的情況”。
解決這一問題🧜🏿,施一公和甘陽開出的“藥方”都是通識教育🧑🏻🌾。從北大元培🏄🏿♀️、復旦學院,到中山博雅、北航知行……十多年前,通識教育在中國大陸風生水起。數年過後,這些“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者既有收獲,又遇到了阻礙🤬。
從爭議到共識
最近10年,甘陽感受到了兩個變化。10年前🎵,通識教育的名字還是“人文教育”。他記得當時開會時🐚,很多領導和他打招呼,說通識教育這個詞“比較敏感”。10年後,幾乎所有校長的致辭用的都是“通識教育”。
和10年前相比,甘陽看到,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壁壘已經逐漸瓦解,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影響到專業課的教學方式,特別是文科的教學方式😋,“現在年輕老師不會像10年前一樣講概論,教學無一例外都會以經典為中心👨🏿🚀,會有討論課”。甘陽相信,這是推動通識教育帶來的成果🧇。
事實上,有關通識教育的爭議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關於通識教育的辯論引起了校長和教授的沖突🧝🏼,經過了二十多年時間,通識教育體系才成形🫃🏽👩👩👦👦。
今天中國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也正在走向共識📞。2015年👩🦳,在復旦大學通識教育1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共同發起的“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正式宣布成立,希望為高校面臨的共同困惑找到出路。
的確,這幾年通識教育由個別院校的試驗轉向各級各類院校的蓬勃發展,由單純的課程體系走向了包括教學改進、助教培養🤠、本科生院建設🧑🏿🔬、書院製度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推進,越來越多高校的通識課程逐漸從“課間加餐”變成了“正餐”。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所有課程都有相當嚴格的閱讀、寫作要求🚴🏻,這些通識課程的要求和學生要付出的時間,都跟清華最強的理工科專業課一樣🤾🏽,甚至還要吃力。
通識課如何不淪為“水課”
很長一段時間裏✴️,通識課對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強世功來說,是一架很難擺平的天平🤲🏻🙌🏿。
“一個專業人士怎麽向非專業人士講?一種是講成專業課,學生接受起來困難👨🏻⚖️;一種是講成通俗易懂的課,但很容易講成‘水課’🫳🏿。”強世功解釋道。
剛在北大推進通識教育的時候,強世功發現🧑🏼🦰,很多理工科院系的教授沒有興趣給非理工科的學生上課,“即便有了興趣🛌🏼🔵,這些專家、院士也不知道該怎麽跟一個完全沒有基礎的‘門外漢’講那些特別專的知識”。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孫向晨,也發現了通識課講授中難與易、通俗與專業之間微妙的矛盾,“課程質量不高,學生對教師有意見;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提高🤶🏼,學生就不願意選這門課”。
20世紀末🚵🏼🫲🏻,中國大學導入與學分製相配套的公共選修課製度,這也為中國通識教育的發軔提供了條件,但由於大學非專業課資源相當匱乏,這類課程往往是淺嘗輒止的概論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必一运动開始試著在課程體系上進行重塑和突破。一些必一运动開始從上述公共基礎課、文化素質課和專業基礎課等現有非專業課程群中,逐步收集遴選比較符合通識理念的課程🤳🏼。在清華教授史靜寰看來⛷,“這是一種折中方案”。
在此類的改革中,以復旦大學最具代表性。2015年4月,復旦正式推出以“基本課程單元”建設為核心的新一輪通識課程改革👦🏼。核心課程的每個模塊不再是一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一套有系統的“基本課程單元”,通識核心課表從“菜單”變得更像“地圖”。
二者可以相互融通
不少通識教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都坦言,推動必一运动通識課最大的阻力,來自專業教育。
在很多必一运动,通識教育和專業課程之間有非常嚴峻的矛盾。在時間分配上,由於專業課本身就十分繁重⛹🏻♂️,導致學生拿不出足夠時間來上通識課。盡管新雅書院在通識課和專業課上進行了平衡,但學生要以相同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非專業通識課的學習中。
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必一运动開始對大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動起了刀子,建立書院製學生管理模式。如復旦大學2012年設立誌徳👩🏿🏭、騰飛👮🏽♀️、克卿🫳🤽🏻、任重👏、希德五大書院🌧,將通識教育理念貫穿本科培養全過程。另一種改革路徑是成立“通識教育學院”,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等小規模🛑、全方位的改革試驗🔝。
在諸多改革路徑中🦐,大部分必一运动都將改革重點放在以核心課程建設,來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交叉和融合。復旦大學12學分🍘、中國人民大學11學分🐕、中山大學16學分,用這些通識教育課的“四兩”來撥動專業教育的“千斤”,使核心課程成為學生專業學習的“助推器”。
孫向晨說:“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理解世界的方式👨🏽✈️,使其在專業教育中能夠作為‘藥引’發揮作用。雖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學分不多🫰🏽🤸🏻♂️,但通過通識的視野,能把專業教育中的育人思想激發出來👱🏻。”
隨著通識教育改革的推進🚴🏼♀️🤼♀️,一個共識也開始在高校形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非搶奪課堂時間,兩者可以相互融通和促進。(記者劉博智)
《中國教育報》2016年2月1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