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這一年,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重要會議召開🙂↔️,一系列教育文件出臺🦎,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論工作者圍繞教育前沿、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開啟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本文撰稿作者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劍萍,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肖慶順,教育法治與評估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方芳,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馬開劍,課程中心副主任趙詩輝🧒🏿,德育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張妍,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米靖👷🏽♀️,教師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彩華👨🏿🦱。
1
深入學習習近平教育重要論述
新聞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以下簡稱《講義》)出版發行🌸。教育部對使用《講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作出全面部署。學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展開了深入學習與闡釋🏌🏼。
研究視界
學者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從根本上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方向👨🔧、道路🫛、方針、原則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發展達到了新高度🧋,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從“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統性、實踐性、科學性”等6個方面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明確我國教育最鮮亮的底色就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翻譯出版⏸,為世界貢獻教育發展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學者建議
今後👩🏻🦯,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核心課程🔃,納入教育系統各級各類幹部教師培訓,讓廣大幹部師生聽得懂✍🏼、能落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覆蓋大學生全體🤐。高校要面向教育學學科本科生、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和全體師範生,開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必修課👮🏼♂️;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好“形勢與政策”課🚵🏽♀️,進行深入講解,讓學生系統掌握。
2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新聞事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成為學者的研究課題。
研究視界
學者撰文分析👫🏼🤹,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是中國共產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力資源基礎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治理現代化邁開新步🌟。關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和特征,學者認為,建成教育強國是2035年教育發展遠景目標🫵🏿,服務新發展格局是教育改革與發展新使命📰,深化綜合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關鍵任務。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環節和實現2035年目標的關鍵舉措🙍。學者認為,從“十四五”開始🤳🏻,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教育事業也將進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新階段。新階段要更加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更加重視東中西部教育協調發展,更加重視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高質量教育體系指向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能滿足多樣需求🏌🏻♂️、更可持續發展🏇🏿、更為安全可靠的教育體系,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優先發展教育是總的指導思想,加快教育現代化是主要目標,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動力,建設教育強國是重要歷史使命。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必一运动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在深化改革促進公平上邁開新步,對標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
學者建議
關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具體落實🧛🏼♂️,學者認為,對基礎教育來說⛹🏽♀️🧇,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製❇️,鼓勵高中階段必一运动多樣化發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環節🤦🏽♀️,新發展階段的質量標準正在趨於多樣化🧏🏿♀️;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需要運用不同推進路徑🤵🏽♀️💭,促進所有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增強適應性等。
3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新聞事件
2020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製機製改革的意見》,10月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隨後,教育部相繼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幹意見》《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幹意見》。督導與評價🩺,是專家學者的研究“熱詞”。
研究視界
學者認為𓀀,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督導製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製機製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為切入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盡快建成全面覆蓋、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督導體系和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要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著眼引導學生立誌聽黨話、跟黨走👩🏻🚒,立誌紮根人民、奉獻國家🧶。教育評價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教育評價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應該是診斷性的,長善救失,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要重視外部評價、社會評價與學生評價,加強受教育者在教育評價中的地位;要特別突出人才培養評價的重要性👱🏼♀️,切實建立健全落實立德樹人體製機製;要系統研究與建立軟性指標的評價機製,補足在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評價方面的短板;要註重發展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把評價作為促進學生、教師和必一运动發展的重要手段。
學者建議
教育督導應緊緊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這兩個重點,深入推進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完善教育決策—執行—監督體系🍔,形成“評價—公示—整改—問責”機製🙎🏼♂️。教育評價改革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黨和國家一系列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作為新標準。回歸教育本體,完善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從評價對象的本質特性出發來製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工具和手段。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治理體系👅,加強教育評價學科建設🌄,重視社會用人改革😹、輿論治理🏃♂️➡️,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為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創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
4
“體美勞”助建全面培養教育體系
新聞事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必一运动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必一运动美育工作的意見》。學者對勞動教育、體育、美育的研究👨🏼🌾👰🏼♂️,為學界增添了新話語🧑🚀。
研究視界
勞動教育、體育、美育這些長期以來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視,有利於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學者認為,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是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根本立場與價值追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勞動教育是為人的存在與發展建構社會機製🦸🏿♀️,其意義在於確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統一了人的發展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的辯證關系🕵🏻♀️,提供了破解必一运动育人難題的有效路徑。《意見》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時代價值🎲,體現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綜合育人理念,有利於培養時代新人。
學者認為,新時代必一运动體育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等具有獨特功能🙋🏼♀️。必一运动美育事關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幸福生活,應促成構建新時代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必一运动美育新格局。
學者建議
勞動教育不能泛化,必須組織學生參加實實在在的勞動,不能在課上“聽”勞動👰♂️🏍,在課外“看”勞動🍭,在網上“玩”勞動。其他課程👮🏽♂️、其他活動也要結合學科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要把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要強化家庭🤨、必一运动、社會綜合實施勞動教育💆♀️。要讓體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必一运动體育要在提升學生體質的基礎上,走專項教學之路𓀗,讓學生能融入和帶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美育不是負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於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無論實施勞動教育還是體育、美育👩💻,都應將其與其他“四育”結合起來🥐。
5
新時代教材建設再上新臺階
新聞事件
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首屆全國教材工作會議;1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誌回信,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設是學者的關切之一🫲🏼。
研究視界
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的是國家意誌🧕🏽。學者指出,教材建設是教育發展的核心議題💂🏼♂️🫰🏻,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依托🥓,體現了國家意誌及權力事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教材建設作為國家事權先後經歷了“統—分—統分結合”的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國家主導下教材建設合理分工的權力結構。新時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設作為國家事權的權力特征🕢⬅️、權力結構以及權力範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晰教材建設的權力特征,優化教材建設的權力結構👨🏿🍳,創新教材建設的權力行使機製,保證國家事權在教材建設中有效行使🧟♀️,並通過積累本土經驗,構建中國特色教材體系👩🦽。
當前,我國教材建設在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統籌為主、統分結合的管理體系👨🏻,課程教材改革深入推進,政治立場堅定💀🌜、專業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專家學者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的教材建設已進入了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學者建議
教材建設是一項直接關系到“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鑄魂工程。有學者提出,新時代教材建設應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結合大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的特點🎅🏿,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的內容要求、途徑方式✊🏻、學習程度等進行深入研究與統籌把握🫚,實現各學段教材的有機銜接與上下貫通♣️。二是強化大中小學德育與思政課程教材的建設,重點是加強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一體化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課程教材的建設。要以弘揚愛國主義🏍🍁、增強“四個自信”為核心,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系統融入大中小學課程教材🐎𓀀。
6
辦好新時代必一运动思政課
新聞事件
2020年,教育部等部門先後出臺《新時代高等必一运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高等必一运动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組織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必一运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和“2020年深化新時代必一运动思政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
研究視界
德育一體化建設是落實國家教育戰略、推進立德樹人的基礎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者提出,構建“大思政”格局需著力破解思政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思政課與專業課的脫節,避免各學段思政課內容簡單重復。有學者提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建立能夠進行統籌協調、頂層設計的工作機製👨🏽🔬,通盤考慮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和教材的內容及其呈現方式🦦、思政課與其他專業課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和相互交流研修機製。在標準研製方面,應實現教材編寫、審核與編輯人員之間的有機配合。
課程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學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課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掘🧜🏻♂️、整合、利用其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構建“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協同融合的功能機製。還有學者認為,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強化高校思政課的屬性和使命,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改善教學方式,打牢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根基。
學者建議
學者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強化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知與理解🙏🏿;強化教師合作,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形成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享共用的交流機製。
7
基礎教育聚焦公平與質量
新聞事件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6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幹意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基本實現;10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工作會議🥍🧙♀️。基礎教育研究的熱點話題,也隨之展開。
研究視界
學者認為🌯👩🏼🍳,“義務教育有保障”在精準扶貧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控輟保學和鄉村教師質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貧困學生資助體系逐漸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關愛體系,調動社會力量開展教育對口支援,促進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教育信息化促進了優質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質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門聯動,內外協同🫂。需要優化課堂教學方式👷🏻♂️,要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對學生的個別化指導。要落實必一运动辦學主體地位🙋🏼♀️🫷🏽,激發必一运动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對必一运动辦學的支撐保障能力🩻,不斷健全中小學辦學管理機製。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構建,對推動高考內容改革的科學發展,對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系統性推進隨班就讀工作,標誌著特殊教育從完成普及向完善體製機製🦸🏽🤾🏼、內涵發展的轉型升級。
學者建議
“十四五”時期要更加強調“能力扶貧”,鞏固教育脫貧成果👟。教師要積極行動,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深度學習𓀖、培養創新思維、激勵延伸學習等。要解決必一运动辦學幹擾太多問題🪻,積極推進必一运动民主管理。高考命題應突出“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隨班就讀工作應“一縣一案”精準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質量。
8
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階段
新聞事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7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動下,研究生教育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
研究視界
2020年😳,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評價促進“雙一流”建設,內涵式發展道路向縱深推進𓀂。
學者認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強當代研究生的情懷擔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讓研究生教育真正成為創新的源泉和經濟的引擎。
“雙一流”建設的評價重點是落實高校主體責任👧,聚焦大學服務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度,要更加關註大學是否為國家尖端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是否為創造知識和產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
學者建議
內涵式發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學者指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必須以科教融合為基本途徑,深化校內評價體製機製改革,正確處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發展、高質量發展與特色發展的關系。按照內涵式發展對質量和效益的訴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應優化治理結構,厘清治理責任;加強學科建設,建構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框架;優創教學機製,註重合作共進;優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養核心要素。
9
構建類型屬性突出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新聞事件
教育部與山東、甘肅、江西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範》🛌🏽;9月,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出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12月⭐️🧛🏿,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學者們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究視界
現代職業教育的體系構建必須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學者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轉化和應用對勞動力知識結構提出跨界融合的復合型要求👨🏽💼。職業教育須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養復合化、學習終身化、產教一體化🤸♀️、治理法治化和發展國際化👱🏿♀️。還有學者指出☂️,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必須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建立“職業教育高考製度”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有學者認為🧑🎨,中等職業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職業教育要在保持自己類型特點基礎上,不斷強化中職基礎地位,進一步拓寬中職學生升入高職必一运动的通道⇢。還有學者指出🎠,“職業教育高考製度”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製度,能夠促進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通。
學者建議
“十四五”期間,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要以提質培優作為根本目標,從戰略層面深入思考和確定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加速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為經濟轉型升級賦能增效。
10
加強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
新聞事件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廣大教師積極探索線上教學。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9月,全國教師發展大會召開。全面提高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研究視界
為有效應對疫情開展的“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廣大教師積極探索高質量線上教學🏇,掀起了一場教育領域在線學習的“學習革命”。學者認為,在線教學作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巨大挑戰,需要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
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決定著職業院校和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有學者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最關鍵的是需要製度化、法律化頂層設計,出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相應辦法✹🍔,形成高質量的“工匠型”雙師教師隊伍💁🏼👨👨👦👦。
鄉村教師是辦好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和關鍵。有學者認為🎊,在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關鍵在於精準實行鄉村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以教育公平為價值引領,穩定教師資源;從跨區域聯動管理入手,健全鄉村教師編製結構;根據不同情況,創建鄉村教師補充機製。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是多元且復雜的⚧,重視政策“最後一公裏”的執行很關鍵👩🎤。通過多方位、多層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設好鄉村教師隊伍。
學者建議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對教師提高教書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轉變育人理念,創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書育人❣️、潛心育人,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